2018年的连岛超马和2019年的济南超马之后,我开始更喜欢这一类比赛了。相对于城市马拉松,这种绕圈赛更有一些休闲运动的气氛,参赛选手再场地里一圈一圈的跑,而亲友后援团则在场边站着或者坐着,一边闲聊一边看场上选手一圈一圈又一圈,其乐融融。场上选手也大可不必像中长跑和马拉松比赛一样,跑得气喘吁吁,肺如火烧火燎一般。超马比的不是快,而是坚持。想要跑出好成绩,最重要是坚持前进。何况并不是一定需要跑出什么好成绩。能够坚持跑完漫长的距离和时间,已经是足够让自己和亲友团感到十分开心的事。
所以我报名了2020年四月的曲阜12小时超马。谁知人算不如天算,比赛延期了,至今没有恢复。
在这万物停摆的三年里,超马基本上成了奢望。但是我自己还是保持了训练节奏,偶尔拉一些长距离,偶尔跑一组背靠背LSD,保持一个超马跑者应有的耐力。
在任何项目里,想要对成绩有那么一点追求,首先需要科学训练,然后需要大量的科学训练。大量就免不了增加受伤风险。业余跑步爱好者没有强大的医疗恢复支持团队,一切只能靠自己小心。所以,泛化就成为一个可行的选择,也就是在保证一定跑量的基础上,从事更加丰富的运动,例如游泳,例如力量训练。这样让身体得到更多锻炼,将疲劳压力分散于身体各处,而非集中于跑步所用的肌肉韧带和关节。而跑步本身,除了自己所重视的基础耐力,偶尔也要在高明跑协还有日出明湖训练营的文俊教练和各位大神队友的支持陪伴下跑一跑强度。所谓泛化,就是不要练得太局限。
但是到了赛前,还是需要改变训练策略,针对比赛的特点进行训练,提高比赛状态。所谓特化。
超马的本质不是速度,而是耐力。并且不是我们平时讲的有氧耐力,而是基础耐力,或者说肌肉耐力。更直白一点讲,就是拖着疲劳的双腿继续前进的能力。为了训练这种能力,最有效的训练莫过于背靠背长距离。依靠第一天长距离训练制造的疲劳,来强化第二天乃至第三天长距离训练对于基础耐力的效果。
之前偶尔会参考一些日本选手的课表,周六30公里有氧,周日半马慢摇,感受腿部肌肉酸痛无力之下如何继续坚持跑步,同时又要避免因为力量不足而受伤。
前年偶然买了一本有趣的书,《郭老师的跑步课》。这本书整体上是一本很入门的跑步书,但是它的入门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入门,而是从休闲跑入门一直写到了超马入门。因为这本书的作者郭老师,正是东吴超马的发起人,东吴大学的郭丰洲教授。郭教授与全世界诸多顶尖超马选手都比较熟悉,他在这本十分入门的书里面介绍了一种针对24小时超马的训练课程:连续三天,每天慢跑60公里,然后本周剩余时间都用来休息。这种训练乍看难度实在是够大,但想起来应该很有道理。跑完60公里,肌肉当然会很疲劳,能带着这样的疲劳再跑两个60公里,自然可以令肌肉耐力大有提升,当然疲劳度也会爆表。休息四天,下周再来。
无论怎么练习,如果没有超马比赛,那么背靠背也好,54321也好,三天三趟60公里也好,练出来的基础耐力都无用武之地。
很多熟悉的比赛都没有了。连岛超马停办了,追风跑侠再也没有机会挑战无敌跑神和至尊跑圣了。济南超马停办了,没想到我这么喜欢的济南森林公园赛场第一次就成了最后一次。曲阜超马更是第一次报名就迎来了绵绵无绝期的延期举办……
我怀疑自己是不是要准备以后都出国参赛了,去日本韩国欧洲跑12小时和24小时……
就在这这时,我十分偶然发现,原来今年底厦门还有一场六天六夜超马,里面也有12小时和24小时组。差一点就错过。
六天六夜暂时不敢挑战,但是24小时,一直是我的梦想啊……
报名之后,距离比赛也就只剩一个月了。今年因为天气热,主要的长距离就是普通的30公里,超马距离的拉练极少,再加上两度感染COVID,整体跑量一般般。基础耐力的准备肯定是不够的。最后的一周需要以休息为主,那么主要的备赛训练就三周。这三周就逐渐让自己适应那种连续三天三趟长距离的训练。
很快我发现,经常跑有氧以上的强度,跑姿会变得更加适应高配速跑,而非超马级别距离的慢跑。在背靠背长距离训练里面,跑姿逐渐变得更加适应疲劳下持续慢跑。
原本想要挑战国家级,赛前发现今年国家级标准提高了,新的标准似乎以我现在的水平有点勉强啊……
为了准备比赛,我开始琢磨跑鞋问题。原本打算买一双kinvara pro,但是看着家里满坑满谷的跑鞋,实在是不想变得更加蜈蚣精了。于是就拿出我所有碳板鞋里缓震最柔和,滚动感最顺滑的啡鹏3,用来改造成更加适应超马比赛的鞋子。具体就是将其比较厚的平片鞋垫,换成了比较薄的立体包围鞋垫,这样可以降低重心,加强稳定支撑效果,也更适合我的扁平足。
正在这时,看到了组委会合作伙伴见山运动招募跑鞋测试员的公告。看了看介绍,感觉这是一家很有趣的公司,居然会专注于做道路超马专用跑鞋这么细分的市场。这一定要支持一下。所以就报名了。
不久后鞋子寄到,在训练里试穿一下,鞋底又厚又宽,十分平稳。虽然是比赛鞋,但是不带板,完全是以中底本身的弹性跟滚动几何来实现顺畅向前的效果。虽然不是支撑系鞋子,但是明显在足弓下有饱满的支撑,不错,是我想要的鞋。
当然,我好像不能再说了,因为有签保密协议,鞋子还没上市。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就一直在各种书里在各种交流活动里学到一个道理,吃对于超马来说十分重要。我偏偏又是那种肠胃脆弱敏感的人。为了自己的第一次24小时超马赛,我需要十分认真谨慎准备自己的食品。首先是屡试不爽的婴儿米粉,这次要管够。担心婴儿米粉营养不够全面,我又买了几罐安素,专门给体弱消化不良的病人食用的肠内营养剂——我真的还是可以算消化不良病人,尤其跑步时。最后又买了一些超凡依旧的能量胶,肠胃脆弱的游大神吃这个胶,我在训练里也发现这个胶对我来说比较合适。
我申请了超马助手之后,为我安排的补给志愿者刚好是我本家,同样喜欢跑步的兄弟,哈哈,真巧。我们一起讨论了比赛时候的补给策略,然后,我跑24小时,他在这24小时一丝不苟的为我提供补给:各种婴儿食品和病号餐。
比赛前一天,我们全家开着车来到了厦门翔安,距离赛场几公里的位置,住下。
第二天上午,到赛场签到,领物,回家,午觉睡到下午。
开赛还有一个多小时,全家一起到赛场。拍照,穿衣。到见山的展位上聊天,测脚型。穿上见山的Tee,又加上了自己家的马甲。
我十分谨慎吸取过去的教训:但凡前段跑太快,成绩往往不尽人意;但凡起跑刻意控制了速度,成绩往往能超预期。所以起跑后把速度压在了六分配以内。
在河边的路段有不少起伏,砖石路面也有一些破损,所以我就采取了走跑结合的方式,以快速步行的方式上坡,以高频小步跑的方式来应对下坡和平路。这样速度损失不大,却能大大延缓肌肉的疲劳。
老婆大人带着娃坐在跑道旁边观赛,比较晚了才开车回酒店休息。
晚上九点24小时接力赛开始了,有好几个队都是大学生组成的,清华北大都来了,还有好几所厦门本地的高校。清华的学生跑得尤其凶猛。当然也有一些跑得比较佛的队伍,我常常和他们一起跑,顺便聊聊天。
不过夜跑大多数时候都是在跟自己对话。每一次过补给点的时候和我的本家兄弟反馈一下米糊或者营养剂的浓度和温度,以及补给策略要不要调整。半夜的时候他还陪我跑了一圈,我们边跑边聊,什么爱燃烧的往事啊,一些我们都熟悉的跑圈大神和跑圈自媒体啊……
一个人跑的时候,头脑里就能思考更多平时因为太忙太乱而没有时间深入思考的问题。就像在夜里我穿着自己公司的马甲一样,我其实正在带领公司穿越黑夜,我需要思考清楚很多问题。有很多事,真的不是每天忙忙碌碌坐在电脑前或者穿行与各个办公场所就能迎刃而解。跑步的时候,我们需要像在计划一个项目一样,每一段的体力分配,每一个小时的补给,每一种天气变化对应的衣着,都精心计算;然而在工作中,我们却需要像在经历一场超马一样,以最单纯的方式,克制自己想要跑更快的冲动,一边在黑暗或者酷暑中坚持前进的节奏,一边擦拭自己的内心,直至如明镜般透亮,照向一个又一个问题,来寻找答案。答案没有这么容易就找到,但是我有一整个夜晚。
超马赛场上,虽然自己大体就是在和自己对话,但是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手。他们有的挥汗如雨,在清脆而急促的脚步声中狂奔,为自己的团队荣誉而拼尽全力;有的则闲庭信步,深信慢既是快,超马成绩要一步一步慢慢积累。还有一些多日赛的选手此刻正在帐篷里休息,积蓄体力明日再跑。
我逐渐找到了节奏,熟悉赛道之后把赛道划分为适合跑步和适合步行的路段,来控制节奏。跑的时候慢一点,走的时候快一点。这样前进的节奏刚好合适,肌肉疲劳也控制得很好。通过调整补给品的浓度,晚上就不用再额外喝水了,这样节约了不少时间,也保证了能量充足。
慢慢,天开始变亮,通过河边小路的时候不再需要头灯了。
再过几圈,太阳出来,我脱下了马甲,戴上有防晒帘的遮阳帽,继续前进。
早上八点钟之前,我就已经完成了超过100公里,看上去还不错。毕竟晚上河边小路视野不好,为了不崴脚只能跑慢一些。见山跑鞋的宽大鞋底也给了我一些保护,偶尔落脚在不平整的地方,鞋子也能稳住脚,避免意外受伤。
随着一圈又一圈,太阳开始变得灼热。今年夏天我没有如往年一样,在太阳下做艰辛的长距离拉练,而是更多去游泳。这样对于保持体力和改善身体的平衡有不小帮助,但是却使得我的耐热能力有所退步。
反正是在12月比赛,不耐热也没关系的。但是,今年的12月初,真的很不一样。
阳光直射之下,气温越来越高,我开始减少跑步的比例,更多用快走。场上除了接力跑的选手和刚上场的12小时赛选手,更多选手都慢下来了。对我来讲,走路,倒也不怕,因为我早在连岛超马之前,就专门有练过长距离快走,所以大体上,我还是有信心以快走跟上大多数慢跑的选手,甚至偶尔反超。
但是也有一些强者会给我一些震撼。程大度居然遮阳帽都不戴,就在暴晒之下坚持慢跑。他鼓励我说:人就是有这样的惯性,你慢下来之后,就会习惯于慢下来;你试着快一点,你就会习惯于更快。想想很有道理,人大概就是这样慢慢变强,不过我还是先保证自己能撑玩这场比赛先。
熬夜其实远远跑步没有我想象的累或者困,我从傍晚一路跑到凌晨,人都是新鲜又精神。半夜还在一些很重要的技术问题上才思泉涌,以至于跃跃欲试。但是当太阳顶在头上,人就真的很疲乏了。我吃了一个带越南咖啡粉的能量胶,精神又好了一些。为了保证自己能坚持到比赛结束,我基本上快走为主。
组委会在赛道上增加了一个提供矿泉水和运动饮料外加一些小点心的补给站。战马饮料似乎也有一些咖啡因和牛磺酸,路过的时候喝一杯,能够让人更有精神。见山的展位也有提供各种饮料和食品,还有摄影师在拍照。
天气越来越热,有的选手干脆回帐篷休息了。我没有帐篷,不过我有全场最能防晒的帽子。虽然我感觉自己不够耐热,没有信心在烈日下持续奔跑,但是我相信只要自己的步行速度够快,成绩也能够积少成多。偶尔太阳被云遮住了,我就小跑一段,但是十分谨慎的关注自己腿部的每一块肌肉,有没有过度疲劳的倾向。对于这样的比赛,必须小心翼翼的避免肌肉因为过度疲劳而抽筋。一抽筋,就废了。
他跟着我跑了一圈。我走得比较快,他需要走跑结合才能跟得上我。这对于小朋友来说已经相当快了。
一圈又一圈,他们偶尔在场边围观,偶尔跟上我一起跑。
太阳逐渐落下,天气没那么热了。我试着跑起来,但是感觉身体还是很疲乏,顶着烈日走了一整个白天,大概消耗很大。我就继续快走。天慢慢暗下来,开始降温。我把遮阳帽取下来给了我的补给员,又拜托他把我的马甲拿给我穿上,因为太阳下山过后大概很快会降温。
我穿着马甲继续前进,天色越来越暗,空气越来越凉,枫叶开始变大。我感觉自己走得越来越困难,肚子也好饿,人快没力气了。距离补给站只有几百米,但是这几百米都步履维艰。回到补给站,我喝下补给员兄弟帮我调好得温热米糊,又让他帮我去组委会的厨房那边打了一碗萝卜炖肉,坐在椅子上边吃边休息。实在是太累太饿了,我根本都记不起是牛肉还是猪肉,是排骨还是蹄膀,反正是一大碗肉。吃完之后,我起身继续前进,没想到经过休息之后,自己前进反而更加困难。我甚至感觉自己的身体有一点抽搐蜷缩。不对,这不是疲劳,也不是饿,是失温。大概气温下降太快,我全身短裤短袖,仅仅添了一件马甲远远不够。我赶快拿出手机,给补给员兄弟打电话,告诉他我在赛道哪个位置,让他把我所有的衣物全部拿过来。他收好我存在他那里的衣物小跑着过来,而我冻僵了坐在河边的石凳上度秒如年。我笨拙的穿上了所有衣服,里三层外三层,不管是保暖内衣也好,防寒棉服也好,只要能穿上的衣服都先穿上,把号码布从比赛的短裤上取下来,但是没有别针,所以只好拿手上。然后他陪我继续前进。穿成粽子之后,果然自己的运动能力慢慢恢复了。
最后一小时,我发现自己似乎已经确定夺冠了。老婆说如果我这时候提前停下,这个冠军就有点胜之不武的感觉,所以我们全家一起前进,能多一圈就多一圈,最后,我穿成粽子,把号码布举起来,冲线完赛。
我找到补给员兄弟,跟他抱了一下。24小时并肩作战,实在是不容易啊。亲眼看我跑第一名,娃很高兴,他也喜欢跑步。我坐在主会场旁边,腿很酸,不想动。组委会组织选手们再来一次冲线仪式,做一个纪念,我实在起不来了,很遗憾没有参加。我只想休息和吃。稍微缓过气来,我又到了见山展位上,再测一次脚。我的脚经过24小时的跋涉,长度宽度都变大了。然而神奇的是,左脚的形态,居然从重度外翻变成了轻度外翻,见山的工作人员们也感觉意外。看我走路都困难,见山的康复师帮我按摩肌肉,按得我杀猪声连绵不绝。然而第二天早上,我发现自己的疲劳状态,居然好过之前连岛和济南12小时超马的第二天。
跑完比赛后的一周,感觉自己智商很是在线,手上工作取得了很多本质级别的技术突破。人就是这样一种奇怪的动物。我们坐下来思考问题所用的这个叫做大脑的器官,在我们演化的亿万斯年间,原本是为运动而生。
从日落到日出,从日出到日落的奔跑,也许就是一种仪式。我们通过奔跑,致敬人类这个物种,自上古以来的演化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