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向计划参加“渣打香港马拉松”或者对赛事不了解的朋友解读一下赛事的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则
1、 项目及组别
渣马设有多个项目,均可公开报名,分别为:马拉松、半马拉松、10公里、10公里轮椅赛、3公里轮椅赛、少年跑、家庭跑。马拉松、半马拉松按照报名时填报的预计完成时间,各分为挑战组、1组、2组;10公里更是分为挑战组及1-5组。三个项目之挑战组又细分为数个性别、年龄组,分别为男/女子青年组(仅限半马拉松、10公里)、壮年组、先进1组、先进2组。除家庭跑外,均提供高频晶片计时服务,但并非所有跑手造出的成绩均进入排名。所以,真正参与竞速及赛事排名,且有机会竞争奖项、奖金的仅限马拉松、半马拉松、10公里之挑战组。其余各项目及组别在赛后仅提供完成时间,不提供成绩(赛事排名)。
2、 起步
各项目及组别的起步及地点有所不同。马拉松、半马拉松在九龙尖沙咀弥敦道起步;10公里、10公里轮椅赛在香港东区走廊起步,3公里轮椅赛、少年跑在香港湾仔运动场起步;家庭跑在香港中环海滨活动空间起步。九龙尖沙咀弥敦道起点起步人数最多,起步顺序为半马拉松挑战组、马拉松挑战组、马拉松1-2组、半马拉松1-2组;香港东区走廊起点起步组数最多,起步顺序分别为10公里轮椅赛、10公里挑战组、10公里1-5组;香港中环海滨活动空间起步时间最晚,起步顺序分别为前世情人跑1-2组、家庭跑1组、前世情人跑3-4组、家庭跑2组。跑手必须于指定起步时间后的10分钟内出发,否则成绩无效。
起步区入口有即将起步组别之提示,但对于大部分跑手之号码布没有任何检查。而各项目挑战组的精英起跑区有限入条件,仅限特邀跑手及渣马2017赛事或HKAAA总排名中取得一定成绩之跑手。
3、 赛道
马拉松、半马拉松1-3k重合,但由于起步时间错开,人流在这段路冲突的可能性小;马拉松28k-终点与半马拉松7k-终点重合,会造成一定冲突;马拉松41k-终点、半马拉松20k-终点、3公里轮椅赛2k-终点、少年跑1k-终点重合,会对少年跑造成一定冲突,但3公里轮椅赛由于起步时间错开,与其他项目人流产生冲突的可能性小。马拉松从10k起每5k及汀九桥折返点有计时点;半马拉松7k折返点有独立计时点,其后共用马拉松30、35、40k计时点,所在位置并非半马拉松的标准距离;10公里及10公里轮椅赛在5k有计时点。
4、 报名
报名分为几个部分:达标跑手报名、公众抽签报名(个人/队制)、公益名额报名、少年跑、家庭跑报名。其中达标跑手报名是指在1.1.2016-31.7.2017参与IAAF/AIMS/HKAAA所认证/主办之赛事中成绩达到一定标准者(净时间)可获得参赛资格。获得的参赛资格可用于报名马拉松、半马拉松、10公里中任何一个距离赛事之挑战组。所以,如果一些在短距离方面比较突出的朋友想直通马拉松项目,同样可以通过合资格的半马拉松、10公里成绩报名。
公众抽签报名时需要填报预计完成时间,这个时间是大会用于分配参赛者组别的重要依据,可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所以,由于随意填写导致分配到不理想之组别,无法参与到赛事排名甚至是奖项、奖金竞争,后果自行承担。
队制报名同样需要抽签,每个团队由2-8人组成,成员必须全部为本地/海外跑手,仅限于参加10公里4组。
马拉松、半马拉松、10公里、10公里轮椅赛、3公里轮椅赛均需进行公众抽签报名。所有达标选手报名、公众抽签报名均在线上进行,而公益名额报名、少年跑、家庭跑报名则需线下邮寄支票进行报名,按邮戳寄出时间先到先得。公益名额报名可自选组别。
5、 成绩及奖项
马拉松、半马拉松、10公里之挑战组成绩通过枪声时间排名,其余组别不参与排名。各项目录取男/女子全场首三名及各组别首三名并颁发奖座。面向全场挑战组跑手的奖金仅限于马拉松项目,其余项目仅面向本地跑手设置奖金。完赛奖牌仅限于马拉松及家庭跑各组别。所以,海外跑手若在半马拉松、10公里赛事中获得前列成绩,也不能获得奖金。
6、 PACER
赛事在半马拉松项目各组别设置PACER,分别为挑战组140、150、200;1组150、200、210;2组200、210、220、230,佩戴“PACER”号码布。其余项目不设配速员。
以上所述仅为个人对渣马2018赛事规则的理解,朋友们可进行参考,但并不保证适用于以后年份之渣马赛事。赛事规则最终解释权归HKAAA。
我在赛前两天才在信箱里收到跑手包领取书,让我激动了好一会儿,可以免除20号排队确认身份的时间了,所以20号从进入九龙公园游泳池到领完出来基本不用等候,只用了五分钟左右。
我被分到了半马拉松男子青年挑战组,是九龙弥敦道尖沙咀起点最早起步的组别,5:45就发令。渣马通过跑手报名时填报的预计完成时间,分配到各个组别,让不同成绩段的跑手集中起来,便于赛事组织。而挑战组的跑手水平相对较高,能够在最早起跑,享受宽阔的赛道。由于起步时间非常早,我必须在3:45前就起床,乘搭第一班港铁前往尖沙咀。港铁全力配合赛事,除机场快线、迪士尼线、两个边境站外,均能保证跑手从所有站点出发,4:45前能到达尖沙咀。最早的一班列车更提前到3:25于上水站发出。
赛前给自己的目标是跑进140,就算达不到也要打破广马造出的144。因为赛事当天意外多发,起跑前巨困无比,跑进140的目标也基本被放弃了。
起点的布局简单环保、指引清晰,基本上所有物料都没有印上年份,可以重复使用,无处不在的标语提醒着跑手注重环保。起点水站是自助式的,使用锥形纸杯以减小空间。可以说渣马比国内绝大多数赛事都能体现绿色的理念,就连扣针、香蕉皮都有专门的分类回收点。反观国内的赛事滥用桁架、灯布及木质结构搭建,是对于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
半马拉松的赛道并不像马拉松如此高难度,总体上看可分为几段:1-3市区平路、3-7高架缓上斜、7-14高架缓下斜、14-16西隧及高架上大斜、16-20闹市冲刺。我在4k前一直跟随着140的PACER,但在连翔道上青葵公路的斜坡处就慢慢拉开距离,前7k折返前仍维持450左右的配速。由于在高架路上跑进,又靠近大海,会有扑面而来的大风使体温降低,就算在隔音板旁边跑也避免不了。所以7-14k就算是下坡我也难以提高速度,仍处于“巡航”。
赛前查到香港当天天亮开始时间为6:41,刚好就是我经过西隧的时间。天亮前后是一天中温度最低的时候,而又刚好遇到了西隧,整个人的体感变化较大,对速度也有一定影响。西隧口及隧道内的广告位被赞助商NIKE全部占用,有大幅的标语给予跑手鼓励,进入隧道后还有音响和投影灯,能够有效地舒缓紧张的气氛和分散跑手上坡时的注意力。
出了西隧到中环的平路路段还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依然是高架,而这次是直面海风,没有任何建筑物阻挡,使我全身上下更加难受,尽管我是个广东人也适应不了这样子的风。这样一吹就让一些肌肉产生松弛,肚子也开始不断作怪,结果在下高架前的一个洗手间我终于忍不住了。这就提前宣告了冲145失败。在洗手间轮候及使用过程花费了足足7分钟,原来的状态也彻底被打乱了,所以最后的5k就打算慢慢前进,欣赏维港的海岸线,感受来自各个团队的加油打气。
最后的冲刺是在下了马师道天桥以后的1k,这里已经进入了铜锣湾,即将踏入维园的蓝绿地毯。整个赛程让我感觉到了城市的速度之快,本地业余跑手的水平之高。高架路上由于没有明显的参照物,感觉很快就跑过去了,尽管最后完赛时间才154不过也能感觉赛程的进度非常快。
终点的流线是比较顺畅的,领完完赛包及寄存行李后基本就出到马路面了,不过大会还提供了马路对面的铜锣湾运动场草坪给跑手放松、休息。完赛后躺在草坪上休息再舒服不过了。
我觉得,整个香港对于田径、长跑运动的态度与大陆相比有很大不同。香港人会很认真地去训练、准备每一场不同距离的赛事,且力争在赛事中用尽全力,勇创佳绩。在香港不会因为参加10公里等短距离的组别或赛事就被人觉得水平低下甚至是被“歧视”,反而在每个距离都有专业的专项赛及良好的竞技氛围。在路跑方面,HKAAA每年都会举办10k、15k、半马、6h/50k超马、4*2接力等专业赛事,覆盖了不同类型的跑手。而国内大赛中所谓的“迷你马拉松”更多的是不计时的项目,这就无法满足不同跑手在不同距离上的竞技需求。
总之,参与赛事的整个过程就是我学习的过程,渣马以其独特的赛事文化及办赛理念给予了跑手们独特的体验,这不能用好或不好来粗略地评价,因为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但渣马所坚持的一部分价值观念的确值得国内赛事学习。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看法,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不同见解,原创频道欢迎您来分享。来源:爱燃烧 — http://139.198.191.206:8081/diaries/199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