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比赛中经历的痛苦能够一一展览出来,那么马拉松跑者们或许可以开个展厅,好好地将这些痛苦的感受历数一遍:
在马拉松的最后几公里,干渴、眩晕、不请自来的抽筋、皮肤被磨破、腿脚的疼痛、上半身肩颈和背部以及腰部僵硬、足底出血……但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一次又一次重新站上起跑线。
跑步过程中的痛苦(不舒服)部分,并没有让我们知难而退,选择放弃。
是身体、心理上疼痛的体验不够深刻吗?还是说马拉松跑者都是坏记性的人,好了伤疤忘了痛,喜欢自找苦吃?
关于这个问题,也许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我们大脑是如何记忆耐力赛事带来的痛苦”,去寻找一些有说服力的答案。
期刊《记忆(Memory)》上曾发表过一篇研究报告。研究人员在一场马拉松的终点随机抽取了62名完赛跑者,询问在当下结束比赛的这一刻,他们是如何评估这场比赛的强度的,同时请他们描述此刻的疼痛感觉,并且表达自己的情绪。
然后,时隔1周、1个月、3个月以及下一场比赛开始前6个月,分别再去回访这些跑者,问他们同样的问题。结果研究人员发现,随着时间流逝,事后还对完赛后的痛苦存留记忆,还带有强烈情绪的跑者所占比例非常小,而且时间过越久,这个占比就越小。
他们最后得出结论:运动锻炼所带来的痛苦感受往往不会被我们的大脑清晰准确地记录下来。
这份报告的作者说道:“尽管马拉松普遍被认为是一项艰苦的运动,但对于参赛者,尤其是最终完赛的参赛者而言,这依然是一段让他们欣慰、雀跃、荣耀,带来正面积极情绪的经历。”
虽然这份报告只涉及完赛的跑者,但是通常情况下,只要你是一个热爱跑步的人,你都往往能比(不跑长跑的)普通人更理解,也更能承受(身心)痛苦的感受。
当你在挑战一个耐力项目(训练或比赛)时,你会下意识地去忽略正在经受的不舒服、身体疼痛,你会在高强度的运动中专注于自己的表现,然后沉浸到一个不断重复动作的过程中。
也是基于这个道理,跑者们会慢慢地学会分辨痛苦感受的差异,比如有的痛疼是因为你正在突破你的身体极限,随之产生的一些生理反应,但有的痛疼可能就是伤病的信号。所以他们就会跑得更聪明,什么时候带着疼痛跑是克服困难,什么时候感觉疼了停下来,是为避免出现伤病,这就叫“倾听自己身体的声音”。
而比赛中产生的疼痛,多为我们身体达到极限后出现的生理反应,所以有经验的跑者会自然而然把它当成习以为常的正常反应,因此也就不会对其感觉到特别印象深刻。
另外一个让我们把比赛中的疼痛感抛诸脑后的原因是我们的记忆是有选择性的。我们的大脑更倾向于存储一场比赛中的高光时刻——并不是把每一帧都记录在册——你会记得万人同时开跑的盛景,你会记得跑过终点后的庆祝,你会记得路边人群里你的朋友高声呼喊你的名字。这些片段存在着逻辑联系,能够串联成完整剧情,它更生动更鲜活,更让人记忆犹新。
另外,让人愉悦的那些心情——成就感,自我满足感,自豪感——能够磨灭掉那些痛苦的感受,让你依然对下一次的参赛感到兴奋和期待。
如果在比赛的过程中,你感觉自己痛苦万分,难以为继,那么你最好尝试一下转移注意力,把心思集中在你已经完成和实现的事物上,比如说,去想我已经跑了多少公里了,而不是去惦记着,我还要再跑多少公里才能结束。将这种痛苦感视作成功的预兆,换句鸡汤话来说就是“如果你感觉自己累,那么你就是正在走上坡路。”
而在比赛前的训练中,你就可以开始演习这个过程。我们可能会在比赛中遇到大风、暴雨、烈日高温,种种情况,但是我们事先经历过了,已经让自己的意志更强大,更能适应这些特殊情况,然后制定一些应对的策略,这能让你的整个比赛过程行进的更顺畅。 对比赛中的突发状况镇定面对,安之若素,你一定能收获更美好的体验。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