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逆风
不是我们给自己找理由,有的时候我们比赛(或训练)的最终成绩,确确实实会受到客观的环境因素影响。
比如说天气就是一个对跑者影响非常大的不稳定因素,而风这一大自然中最难以捉摸的气象,长久以来都是体育学者们研究的大主题之一。
经常看田径比赛的跑友们肯定会留意到,在屏幕显示最终成绩时,往往还会在成绩结果后面附上比赛时的风速,减号就意味着是逆风,加号则表示是在顺风情况下跑出的成绩,如果风速超过了+2米/秒,比赛成绩依然有效,但是凭此成绩获得的新纪录,或是赢得的种子顺位,将不被认可。
科尔曼世锦赛夺冠时的风速为0.6米/秒顺风(右下角)
短短数百米的径赛都要将风速考虑在内,那么风对长距离的路跑的影响就更加不用多提了。
基普乔格曾在159挑战中邀请了数十位顶级跑者来作为他的配速员,除了帮助带速之外,配速员们还负责“破风”,为此他们还设置了阵型,身前的5个人呈“V”字阵型,后面还有两位分居左右,而基普乔格则稳居中心。而这是整个团队得出的,能将风阻影响减到最少的阵型。
打破2小时的屏障原本就是分秒必争,而时间都是用像“破风”这样一点一点的小细节争取回来的。
两个久远的实验
那么风对于我们跑步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呢?
这个问题,50年前就有学者加以思考并开始做实验寻找答案了,这位名叫L.G.Pugh的伦敦研究员,把跑步机安装到了风洞里,并找到了几位中长距离跑者来进行测试。
他设置了两个变量,分别是跑者的配速以及风速,然后他以跑者在测试过程中的耗氧量作为参照指标——耗氧量可以视为跑者在奔跑过程中能量消耗的一个参考。他在实验中通过改变跑者的配速或风速来设置实验对照组,很快,他便得到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结果。
首先他发现,当吹在跑者身上的气流变强,参与实验的跑者的耗氧量也会增大,当风速达到10mph(英里每小时)时,试验者的耗氧量是风速为5mph(英里每小时)的4倍。
由此可以推论,当跑者逆风跑时,在配速不变的情况下,风速越快,能量消耗也会越大。换句话讲,你在逆风跑的时候,如果消耗的能量(或者说跑步的努力程度?)和平日无风时一样,那么你的速度会比平常慢。
随后他又做了另外一个实验,他让一名跑者在另一名实验对象身后1米的地方进行跟随跑,结果表明跟随在身后的跑者遭受的风阻减少了80%,相对应的,在配速不变的前提下,他的耗氧量减少了6%。即使把跟随的距离拉长到2米或3米,依然有减少能耗的效果。
1980年,另一位研究人员C.T.M.Davis发表了另一篇研究“跑步与风速关系”的报告。他的实验设置大致与Pugh相同,但他在原有基础上加入了“顺风跑”的对照组。他的实验结果也将该研究课题的结论变得更加完整。
他发现,逆风情况下,耗氧量确实是与风速成正比的。而在顺风的情况下奔跑确实能够让我们节省力气,但他也发现,在风速相同的情况下,顺风时我们得到的“助力”要比我们逆风跑时的“额外消耗”要低很多,大概只有后者的2分之1。
具体说就是,当参与实验的跑者以6英里每小时的配速,在一个风速为10英里每小时的环境下奔跑,如果是顺着风跑,那么他每英里能够快6秒(相比无风情况下),如果是逆着风跑,则每英里要慢上12秒。
Davis也指出,如果放到户外跑,那么这个差值会小一些,毕竟因为实验是在跑步机上进行,如果顺风风速超过配速,带来的助力会因为跑者需要保持在跑步机上而被浪费掉。
另外他也在“跟随跑”上得出了一个更加明确的数值:在风速不变的情况下,在别人身后1米处进行跟随跑,比你一个独自跑时,每英里能够快上4秒钟。
虽然这两个学者的实验是在很久之前进行的,在实验的设置、进行中有各种不严谨的地方,但他们得出的结论对于现如今的跑者们也都依然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我们没办法去让风不要刮,但我们可以学习去应对风、利用风。
望“风”而动
训练日:
跑者们要学会看两个关于风的信息,一是风速,二是风向,一般每天的天气预报中都会有。然后便是根据你自身的身体状态对训练日的计划进行判断。如果今天会刮风,那么得做好迎接一个艰苦训练日的心理准备,如果风太大(相信很多西北地区的跑友对此深有感触),那么或许将训练内容改为在室内进行也未尝不可。
在刮风天跑步训练,尤其是逆风跑,会是对我们精神意志的一次锻炼。我们训练的一个关键目的便是找到自己的极限所在,而有一些客观困难(比如说刮风)的出现,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这一目的。
在出发之前,我们要学会根据风向来设置路线,基本上也就是“去程顺风,回程逆风”和“去程逆风,回程顺风”两种。
第一种路线属于“自虐型”,因为回程时我们的双腿基本上已经很疲惫了,如果此时还要顶着风跑,就基本上是“难上加难”了。可以把这当成是对比赛时后程的“痛苦”做得的模拟训练——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你还能在轻松的前程练习控制自己的配速。
利用风进行阻力跑
第二种路线则是打“安全牌”,起码“先难后易”的路线不会让你刮风天跑步的体验变得太糟糕。另外这也是考虑到身体健康,因为回程时身体已经很疲劳,是抵抗力开始下降的时候,同时还出了大量的汗,如果这时候吹太多风,就会提升生病的几率。
比赛日:
比赛日最为重要的,便是在明确了风向之后,制定正确的比赛策略,你大可以在逆风跑时把配速放慢,大概比预定配速慢上15-20秒,然后一般会有很多人跟在配速员身后跑,你可以在人群中找一个适合的位置,来进行跟随跑。
如果比赛日风速较大,用稳妥保守的跑法未尝不是一个理智的选择,毕竟要跑到预定配速,你得比平常无风的日子多付出额外的能量消耗。
当然,还有其他的实验证明,合适的服装(压缩衣,紧身背心)、鞋子(流线型)、发型(干净利落的短发甚至是光头)、跑姿都能有效地减少风阻。风洞测试显示,这些改变能够减少5%-6%的风阻,虽然体现到最终的时间上,只是非常微小的变化,但哪怕是把PB刷新了1秒,那也是进步的体现,不是吗?
环法王阿姆斯特朗曾在风洞里经历过无数次的实验
风与温度的悖论
风对于跑步影响的另一方面在于温度。
当我们在逆风跑时,顶头风能够帮助我们进行散热,但当我们在大夏天顺风跑时,空气会像是静止一般,闷热不堪。体表温度与我们的跑步表现也存在明显关联,但这又与我们上文提到的结论有一些矛盾的地方。
2011年波士顿马拉松气温为17度,当天的风速达到15mph(英里每小时),结果有数百人刷新了自己的个人PB;2007年的芝加哥马拉松,气温高达31度,但是风速只有6mph,是不是说如果风速大一些,选手们的成绩也会更好呢?我们不得而知。
风和温度哪一个因素对我们的速度影响更大?在风也会影响到温度的前提下,是否存在一个气温、风速区间,能够让两者的负面影响相抵消,成为最适合跑步,最容易出成绩的合理区间?这些问题,都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去得出更加精准权威的数据结论。
无论如何,天有不测风云,我们无法操控和改变风向,就只能顺势而为,学会利用风,应对风,在风里雨里,更加努力奔跑。
用《起风了》中引用的那句诗句来讲,就是:
“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