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份意见要求严把高校的考试和毕业出口关,要加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毕业。
该《意见》一发出,立马登上了微博、知乎等热搜榜。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有,支持者认为,这样的政策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的体质,让那些躺在床上打游戏,过着“醉生梦死”的大学生改变生活状态。而反对者认为这样的政策不太好,因为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这样一刀切的政策将会使那些体质天生不好的大学生很难毕业,最后结果就是政策无法在高校落实。
图片来源教育部《意见》原文
我们先不忙着评论这个政策到底好不好,纵观网络上的评论,网友们大多关注的是政策本身。然而这次政策直指大学体育教育。到底,大学的体育教育与大学生体质出了什么问题呢?
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
在这波激烈的讨论中,许多人认为大学生体质差是自身造成的,或者是没有认真上体育课造成的。然而,大学生体质差仅仅是因为不好好上体育课吗?
高校体育教育的问题实际上由来已有,总体而言分为两个方面。近年来由于大学的逐年扩招,师资人数、质量和体育设备这两个方面都面临短缺的问题。
从硬件的角度来说,许多地方高校缺乏足够多样的运动场所,例如,有的学生喜欢打网球,但是通常来说,半数的学校都没有网球馆。囊中羞涩的大学生不太可能经常租用专业的场馆,这就导致他们可能不得不放弃或改变原先擅长或喜欢的运动项目。
相比较于硬件来说,软件的缺失更可怕,目前大学体育的现状是,由于教师与硬件的限制,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本就非常有限,一周的1-2节体育课对于那些不爱运动的学生来说,可能就是整周的训练量。
回想起学生时代的体育课,大部分人对体育课的印象是:一个短暂的自由活动时间。师资的匮乏体现在体育课的不足,这导致学生的运动强度无法保证。而师资的质量就直接决定了体育课的效果。我国大学的体育课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
就以跑步为例,跑步不仅仅是迈开腿跑这么简单。如何饮食、怎样科学训练、怎样热身与拉伸等都大有学问。从入门到进阶到精英,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训练方式。但是很遗憾的是,我国的大学老师大多不会教授这些内容,他们往往带领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拉伸活动和基础动作指导后就成为了一个看守者,这样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让我们仔细看看这份男生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要达到及格线,引体向上需要做到11个、1000米跑要跑进4分30秒、立定跳远起码要跳2米1。这样的要求对于接受了十几年应试教育,体育课经常被其他课占的中国大学生来说并不容易。练习引体向上时,我们需要同时强化相关肌肉的特定强度练习。练习跑步时,我们需要进行一些间歇跑来提高速度。
然而现状却是,大学生们不知道如何科学训练,他们往往会使蛮力地向上拉,或者盲目堆积跑量。最终导致身体受伤而增加对体育的厌恶感。久而久之,许多大学生就认为:自己的体质天生不好,无法改变。在这次由该《意见》引发的探讨中,许多网友就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此外,大学的体育教育还存在过分强调兴趣,而忽视了基本的身体素质培养。从学校的整体高度来说,有的学校只在运动会前后对体育给予重视,对校园体育的整体认识缺乏,没有建立一套合理的长效机制,这些因素都会阻碍大学体育的健康发展。
一方面我国的公共体育课教育出现了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体质状况也面临非常严峻的问题。
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
许多人对高校学生的体育状况不容乐观的现状都有所耳闻,到底高校体育的状况是怎样的呢?
2015年,全国第七次检测——《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布,数据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19-22岁年龄组的男生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均有下降。
还是以长跑为例,严伟于2018年曾对普通高校在校群体进行了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跑的抽样调查,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标准,只有40.5%的学生能够满足达标要求,令人震惊的是,在所有受访者中,94%的女生受访者不希望长跑成为体质标准检测项目,56%的男生受访者对1000米跑有畏惧心理。
而跑步本应该是最简单、最没有技术门槛、且最容易普及的项目。如果连跑步都畏惧,那么还能不畏惧什么呢?
一方面是学生体质的严重下滑,另一方面是高校体育教育质量堪忧。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也是期待能够扭转这种状况。但是在学生身体素质问题、体育教育问题的双重压力下,如果仅仅靠这个《意见》是显然不够的。再加上,许多学生曾经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体育训练,《意见》的出台让学生们匆忙应对,而体质的提高不像知识的积累可以临时抱佛脚,这就让许多学生怨声载道,对《意见》产生抵制情绪,实际上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学生本身不热爱运动,不产生主观能动性,那么再好的外在条件与政策也无法提高学生的身体质量。
以校园马拉松为例,谈大学体育问题的解决之道
对于大学生来说,运动本身的价值不仅仅是锻炼身体,他们往往需要通过运动找到自我认同感、自我存在感、以及通过运动进行社交沟通。大学跑团的设立就正好满足了学生们的心理。为什么许多大学生热爱篮球、会关注CUBA?
从本质上来说是因为运动本身有对抗性以及参与性。大学生的校园马拉松让原本属于一个人的跑步运动变成了具有对抗性和参与性的赛事,因此具有了吸引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越来越频繁地举办校内,亦或是校级的联赛,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热爱上了跑步这项本身枯燥的体育项目。
如果我们将目光转移到日本,被我们无数次谈起的箱根传驿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每次赛事举办时,日本的各大媒体会对这一赛事进行报道,这一赛事会成为日本的热搜,成为坊间的谈资。就这样,一个枯燥的长跑活动在大学跑团、赛事、媒体、大众的共同努力下成为了焦点,再加上多年举办的文化积淀,箱根传驿成为了一个日本大学生们向往的赛事。
结论
改变大学生体育现状的不应该只是政策以及枯燥的测试项目。而体育成绩与体质好坏也不能简单地划等号。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站在体育老师或高校的角度,谁都不愿意看到某个专业能力强,而体育差的学生无法毕业。当谁都不愿意干“毁人前途”的事时,体育老师类似“体测成绩你们看着填,别编的太假了!”这样的话又会让这一政策成为形式。
46号文件后,体育资本蓬勃发展,马拉松热潮方兴未艾,而校园马拉松赛事却仍处于萌芽状态,因此只有在体育资本打头站,政府鼓励、媒体,社会关注、教育投入的多方努力下,校园体育才会蓬勃发展,当大学生的体育热情被完全点燃之后,学生的体质难题就自然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 严伟. 普通高校在校生群体对中长跑运动的参与动力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18, 8(36):144-146.
2. 方建强, 张天峰. 大学校园马拉松文化价值研究[J]. 运动, 2016(19).
文/好爽 图/爱燃烧、东方IC
回应
回应
回应
回应